光伏產業開啟商業與專利“淘汰賽”
2016年至今,光伏產業的景氣度之高,一直令人驚嘆。它是中國為數不多的,能夠在全球占據領導地位的行業。
但正是其高景氣度——相關企業動輒幾年十倍的增長——吸引了大量的資本入局推動產能建設,以期“流水線一響,黃金萬兩”。與此同時,行業頭部企業的一體化戰略,讓產能擴張本就激進的光伏行業,變得更加無序。
2022年的產能是當年需求的一倍;
2023年雖然需求在快速增長,但產能仍然是需求的一倍;
甚至2023年的產能,已經透支到2030年(CPIA預計期間需求增速會大幅降低)。
所以,一場光伏淘汰賽已經不可避免。
隆基綠能(SH:601012)的李振國在今年5月表示,“過半光伏企業會被洗牌出局!”但轉眼,6月初隆基發公告表示要在西安投125億元擴產。
為什么一邊說嚴重過剩,一邊又要頂風上項目?這是因為在淘汰賽,頭部企業會通過系列手段加快行業出清的進程,其中最核心的手段主要有兩種:
一是使用逆周期擴張的商業策略,讓暴風雨來的更兇猛,打沉不那么穩固的艦船??萍夹袠I的三星電子,就是各種高手,我們后文會提及。
二是使用專利訴訟與禁令請求的技術策略,將局部市場瓦解的壓力傳導到競爭對手。目前TCL中環(SZ:002129)的參股公司Maxeon(中環是大股東,持股比例為43.46%),在德國已經對通威(SH:600438)下手。
然而,中環瞄上通威,可能只是光伏產業專利混戰的開始。
01 產能嚴重過剩:已透支到2030年
近幾年,光伏企業受益于技術突破,度過了一段蜜月期。
從數據來看,2016年至2020年,頭部企業如隆基綠能、通威股份、晶科能源、天合光能收入和凈利潤增長均超過十倍。
強勁的賺錢效應吸引大量資本進入,推動光伏行業產能擴張。據不完全統計,僅2022這一年:A股和H股上市光伏企業所使用的權益融資工具,涉及項目多達51個,募資總額超1161億元。
不僅如此,光伏企業的產能擴張,絕非只是企業固守主業的專業化擴張,為了不在產業鏈利潤分配過程中——比如上游硅料和硅片賺的盆滿缽滿時,下游電池和組件可能虧損連連——受制于人,盡可能的弱化行業周期波動帶來的不利影響,光伏企業還紛紛推行一體化戰略,即硅片、電池、組件于一身,有的甚至硅料都做。
例如,2012年晶澳科技的合肥3GW一體化基地投產,標志其正式轉型一體化光伏企業。22 年底公司的硅片/電池片/組件產能分別達到40/ 40/ 50GW,是光伏組件龍頭企業之一。
再如2014年確立一體化戰略的隆基股份,當年營業收入全部來源于硅片。然而到了2022年,隆基股份營收構成中組件和電池收入占比65.8%、硅片即硅棒收入占比29.6%。
時至今日,光伏頭部企業——天合光能(SH:688599)、晶科能源(SH:688223)、晶澳科技(SZ:002459)、隆基綠能、通威股份等——都在走一體化路線,硅片弱的補硅片,電池弱的補電池。
行業高度景氣,資本跑步入場,疊加企業一體化戰略,破壞了產業的供需平衡,將光伏行業推向產能嚴重過剩的“深淵”。
具體過剩情況如下:
2022年,全球新增裝機需求230GW(CPIA數據),全行業硅片產能超過470GW,超出需求1倍;
2023年,全球新增裝機需求330GW(CPIA預測),而全行業硅片產能在700GW左右,超出需求1.1倍;
2030年,全球新增裝機需求516GW(CPIA預測)——也就是說2023年的產能夠用到2030年,還超出36%。
顯然,光伏企業的產能已經遠遠超出了終端市場的需求,而這還不算已經規劃但沒有量產的產能。
學過最基本的經濟學供需原理,就知道光伏行業如此恐怖的過剩,必然會導致劇烈的價格戰廝殺,所有的玩家都會面臨營收和利潤的壓力,部分會成為淘汰賽的輸家。但硬幣的另一面是——最終剩下來的企業,將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,剩者為王。
所有的淘汰賽并不是一個全體臥倒,聽天(產業周期)由命的被動過程,商業與技術層面的主動競爭策略是贏家的標配。
02 淘汰賽的商業策略:逆周期擴張
關于逆周期擴張,韓國企業三星是最好的例子。三星曾通過多次逆周期擴張,來迫使競爭對手得不得退出市場,實現內存行業地位的提升。
2007年,在金融危機影響下,全球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市場供過于求,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芯片顆粒價格暴跌約90%。當時三星并沒有選擇縮減產能度過寒冬,而采取了“逆周期”投資擴產,推動低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價格跌破了材料成本,加劇了行業虧損。
在行業普遍出現虧損的背景下,2009年以后德國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巨頭奇夢達資金鏈斷裂,被迫出局;中國臺灣地區的廠商由于自身規模小也被擊敗退出了市場;日本政府整合日立、日本電氣、三菱的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業務而組建的“國家隊”爾必達也宣布破產。
反觀三星卻憑借強大的綜合競爭能力,淘汰了對手后市場份額迅速提升,一躍成為動態隨機存取器全球霸主。
國內光伏行業似乎也正在效仿三星,產能過剩導致價格下跌以后,頭部企業依然在擴張、降價。2023年以來我國光伏企業產能擴張的步伐依然在加速:
晶澳科斥資60.2億元,在鄂爾多斯新建年產30GW拉晶、10GW硅片、10GW組件項目。
隆基綠能與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簽訂《年產20GW單晶硅棒、24GW單晶電池及配套項目投資合作協議》,投資額約125億元。
通威股份,斥資105億元在成都市雙流區建設年產25GW太陽能電池暨20GW光伏組件項目。
價格上,5月29日光伏巨頭隆基綠能宣布下調單晶硅片價格。其中,166mm硅片價格降幅30%;182mm硅片價格降幅30.8%。6月1日TCL中環也宣布下調單晶硅片價格。其中,182尺寸的130μm、110μm兩種厚度N型硅片價格降低24%。
過去三年頭部企業毛利率下降幾個點,那是毛毛雨。隨著今年Q2價格的劇烈下殺,產能嚴重過剩下的持續降價,以及新增產能陸續上線和擴產預期——全行業利率大幅下降甚至虧損,將成為光伏企業的主旋律。
可以預期的是,未來在增量、降價這種殘酷的搏殺中,或許只有一體化布局成熟、技術壁壘和毛利率高、融資能力強的頭部企業,才能消滅對手。
當然,如前文所述,淘汰賽的殺器并不只是逆周期擴張這一種。
03 淘汰賽的技術策略:專利訴訟與禁令
講技術策略之前,首先得補充一個重要信息——中國光伏企業的業務是國際化的(其重要性后文會詳述)。根據CPIA統計,2021年中國量產的光伏組件,已經占到全球光伏組件產量的82.43%,處于絕對霸主地位。2022年企業的海外營收數據如下:
晶科能源,國外營收495億元,占總營收的比例為60%;其中歐洲營收196億元,占總營收的比例為24%。
晶澳科技,國外營收438億元,占總營收的比例為60%;其中歐洲營收229億元,占總營收的比例為31%。
天合光能,國外營收414億元,占總營收的比例為49%;其中歐洲營收214億元,占總營收的比例為25%。
隆基綠能,國外營收479億元,占總營收的比例為37%;其中歐洲營收213億元,占總營收的比例為17%。
這意味著什么呢?
要知道,專利戰有時候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,一場訴訟,短則兩三年,長則上十年,等到判決結果下來,黃花菜可能都涼了。所以,訴前、訴中的臨時禁令簽發的難易程度,其實是專利技術打擊競爭對手的核心點之一。
相對歐美發達經濟體,我國專利體系發展的時間還較短,所以國內臨時禁令也相對較少。業內人士可能知道,國內簽發禁令積極的法院有深圳中院和福州中院,就以深圳中院為例,最近三年13個禁令就算積極了——平攤到每年也就4個禁令(其它法院每年有一兩個就算不錯),而深圳2022受理和審結案件平均1.7萬件,占比萬分之2.3。
比如我們此前討論過的歌爾股份與敏芯股份的專利訴訟案例,后者一審/二審都輸了,但硬生生把前者的專利拖過了有效期——永久禁令實錘了,但專利“沒了”。
而在歐洲等地區則不同,臨時禁令的標準會更清晰,獲得的難度也相對較低。以德國某些法院為例,那簡直是“禁令狂魔”——幾個手機廠商、隆基(召回商品)、華大智造、早些年眾多MP3等消費電子企業等都吃過癟。
技術實力更強的光伏企業,在國外市場進行專利訴訟,并申請臨時禁令,能夠進一步直接打擊競爭對手。比如上文我們列過數據,歐洲市場普遍占總營收的兩三成,這要是禁了,然后疊加Q2以及今后會持續的降價——利潤與營收的雙重打擊——被禁令企業恐怕很難吃得消。
事實上,以上專利訴訟與禁令策略,并不是空想。近期,TCL和通威子公司的戰火已經燃起。
6月15日晚間,TCL中環發布《關于知識產權維護的提示性公告》稱,參股上市子公司Maxeon——中環是大股東,持股比例為43.46%——在德國杜塞爾多夫地方法院(這可能是全球最容易給禁令的法院之一),向通威太陽能(合肥)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Tongwei Solar GmbH提起專利侵權訴訟。
公告顯示,通威股份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,使用了子公司Maxeon在歐洲專利號為 No.EP3522045B1(“疊瓦式太陽能電池組件”)的專利,此專利是公司用于制造 Performance組件所使用的專有基礎性疊瓦電池組件技術。
關于“疊瓦太陽能電池組件”專利,它是將整片太陽能電池分割到更小的太陽能電池條,然后將太陽能電 池條重疊聯接,從而得到更高功率和效率的組件,并且比傳統組件具有更強的可靠性和經過 驗證的耐久性,在效率、功率、可靠性和美學上都優于傳統的組件。
以上對通威的相關“瓦片”專利技術訴訟,并不是這幾年Maxeon打的第一起。2022年,Maxeon曾就專利號JP6642841B2,與阿特斯在日本達成協議:
阿特斯將撤回對Maxeon專利的挑戰,并在“滿足某些未完成的2年訂單后”停止在該市場上銷售基于瓦狀太陽能電池的太陽能組件,直到2025年第二季度(其余的結算細節是保密的)——翻譯過來就是:被告在兩年多的時間里無法在日本銷售相關產品。
在德國杜塞爾多夫地方法院,通威也有一定概率可能受到禁令裁決。而這,可能只是專利混戰的一個開始。畢竟光伏產業產能過剩的嚴重程度,已經到了一個你死我活的程度。
你認為光伏淘汰賽,誰會倒下,誰會剩下?
-
上一篇:
-
下一篇: